您当前位置:财视澳洲 >> 人文生活 >> 澳洲生活 >> 浏览文章

华人海归潮真相:能移民的基本不回国,回国大多都后悔

112.webpd67224d7750642e27e9ed86a16eaed20

 

在澳大利亚的广大留学生们,在毕业前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选择:

留还是走?

据《2016年中国海归人才发展趋势报告》显示,海归人群正在以每年12%的递增速度返回国内。

随着本世纪初开始的更大规模的留学浪潮,使“海归”们回国的待遇不再像上世纪那样吃香。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出国留学,也不过是许多中国家庭的平凡选择而已。

留在当地呢,没有PR身份,找工作也是寸步难行。

两难选择里,不少人选择了回国。

这也就造就了,中国史上最大的海归潮

《2017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刚刚出炉,根据研究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265.11万人,

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人员回国,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增幅达58.48%。

在年龄方面,以80后和90后为主,其中,80后海归占比42.3%,90后海归占比为53.3%,90-95年之间的海归占比为50%,95后3.3%。

70后、60后海归占比较少,分别为3.5%、0.9%。

换句话说,大部分的海归都选择了回国,可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相同专业、相同水平,同龄人太多,语言上又无法与当地人比较,这是许多海归留不下的主要原因。

巨大的留学生基数,更是让在当地找到工作难上加难。

2016年54.45万中国留学生有33万选择了美国,而美国4.3%的失业率,对刚刚毕业的留学生来说,并不友好。与此同时,签证政策也在不断地收紧。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也从去年开始,不断收紧移民政策。这些政策包括了废除457签证,设立两项新临时技术短缺签证,引入更严格的英语测试及劳动力市场测试,申请者至少拥有2年工作经验,且需强制接受警方调查。

对于申请者来说,获得工作签证比北京摇号还难。

根据新起点留学移民机构统计,大多数人选择澳大利亚,移民是他们来澳洲留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可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顺利移民,由于专业问题或者条件不够,大多数的留学生都选择了回国。

对于“海归潮”,常与海外学子打交道的中国驻外使馆教育处工作人员感受尤为明显。

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杨进说,过去3年,每年到教育处开具《留学回国人员证明》的人员总数呈递增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留法学子越来越高的归国热情。

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一秘房强也表示,越来越多的在德高层次人才选择回国发展。

截至目前,共有171名留德青年学者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数量居欧洲第一、全球第二;

共有403名在德优秀自费博士生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数量同样居欧洲首位,获奖者多数已学成归国。

人们的意识在转变:回国可能机会更多

毕业于悉尼大学会计专业的赵先生开始也是奔着技术移民来澳洲留学的,最近却萌生了回国创业的念头。

“感觉还是国内的机会更多一些,长远来看,澳洲这边事业的上升空间不大”,赵先生边说边向我展示一张饼状图:

“你看,这是华人咨询机构给出的调查数据,仅有27.4%的中国留学生能在澳洲当地找到满意的工作,56.8%的人是为了留下来而工作的,这样没有意义呀。”

的确,身边已经拿到PR(永久居住权)的朋友们也表示,在澳洲找工作绝不比中国容易,因此许多获得了永久居留权的人都决定未来回国发展,这样就可以再两个国家来去自由地生活。

当地留学中介人员也表示,目前想要取得澳大利亚国籍的中国人越来越少,因为怕回国不方便,人们还是想要享受澳洲的社会福利,但不愿把工作重心放在澳洲。

“好山、好水、好无聊”是许多留学生对澳大利亚的中肯评价,这个国家有令人称羡的地方,却不如祖国亲切而丰富。

回国的人,都后悔了吗?

一对海归夫妇,分享了他们的回国后的心路历程:

我的专业是IT行业,在美国是属于热门专业,所以我毕业后在美国工作了2年。由于老公回国,我就跟回来了。

刚好因为公司在中国大规模扩张,建立研发中心,于是我就要求回国,所以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顺利的就回了中国,当然职位也是不变。

虽然当时有很多外派机会,但是我这个才工作两年的小虾米是不可能争取到这样的待遇的。

我本来心里期待是工资不变回中国,但是后来中国的hr把我打击的稀里哗啦的。最后以年薪被砍30%收场。

我当时心里想着也就算了,至少能回来跟老公团聚,就算损失点也就拉到了。

但是我新的老板却认为我这样的工资还是高的,因为他还在国内招了别的人,当然相对国内的工资,我还算不错的待遇。

我的教训就是:如果要海归,就一定要有个管理层的职位,一定不能像我这样随便就归了。

这样别人不但不重视你,反而变本加利的欺负你。我觉得是因为我们在美国呆了很多年了,习惯了对人Nice。

根本就不会去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所以别人就觉得你是傻子。如果要在国内生存下去,就必须改变自己,比他们还要坏。

老公是属于裸归的,毕业后就被父母忽悠回来了。他是在一个央企,一家国有银行的总行。这个工作表面上看来挺风光,其实是一个超级鸡肋。

国内的银行的管理模式很奇怪,总行就是个大机关,不涉及具体业务。主要任务就是管理下面的上百家分行。

也正是因为这个,所以国内的人都觉得这是个超级好的工作。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那些同事各个都是钉子。要么家里是高干,要么父母是他们银行的战略客户,要么是部队的。

问题是同事们基本上不是什么好大学毕业的,也有不少海归,99%都是英国或者澳洲10个月拿来的硕士。

这样的人基本上是不干活的。因为他们都很有背景,也不用干活,老板们也不敢让他们干活。

我老公是个非常聪明,也是个很认真的人。他们老板好不容易有个能干活的,就使劲用他。

他基本上是每天加班,周末基本没休息过。国庆7天假,加了7个整天的班。同事们也把活都扔给他干,谁让你能干的。

于是老公就成了他们部门的劳模,按说他们老板还是非常赏识他的。

但是,他干了2年了,身体严重透支,他们老板跟他来了一句,我们这个部门99%的人是不想上进的。想上进的人都没前途。

于是老公彻底崩溃。

说说他的待遇吧,国企招聘的时候居然不跟你谈待遇,你只能到内部去打听。

老公的工作是他父母给找的,去上班之前搞的神秘兮兮的。上班的第一天,人事的人说你们新来的这批人,工资奖金打对折,因为社会上对银行的待遇很有意见。

我老公气的差点没吐血。所以他的待遇应该算是比较糟糕的。结果他现在的待遇都不如他们分行的一个柜员。国企干事情根本不按常理出牌。

国内银行的管理基本还是一个原始社会的性质,赚钱基本是靠关系的。

人家根本不需要什么先进的管理,国外的那套根本没用。工作效率极其低下。老公经常开玩笑说跟一帮猪一起上班。

看到大家经常羡慕国企上班的人,我觉得如果你是个上进的人就别去了,除非你家是个部长以上的官。要么你就进去混日子,以后也别想跳槽啥的。

根据《2017年中国留学生美国就业白皮书》的调查分析,留学归国人员的薪酬待遇,要比预期的低得多。

82%的海归,每个月收入都在1万人民币以下,能保持在一万元至三万之间的,也不过区区15%。

加上中国一线城市的物价,让大多数回国海归感到寸步难行。

中国一二线城市的整体物价现在是要高于美国大部分城市的,而美国本科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平均在3万人民币,

职业中期平均为5万人民币,比起国内低于1万的起始工资,待遇实在好太多。

家长的预期也大打折扣

根据这份《白皮书》,在“对孩子毕业后打算”一栏中显示,42%的家长希望孩子“在美国实习、工作一段时间再回国”,同时,考虑孩子“留在美国长期发展”的比例并不高,只有15%。

从这组数据能够看出,家长作为中国学生出国的主要经济资助者,其诉求已经不满足于学位本身,转而重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特别是海外职场经验的积累。

按照中国家长的逻辑,这个积累应该是浅尝辄止的,他们更希望子女实习或工作一段时间后能回到国内,

但是《白皮书》明确指出,74%的中国留美学生没有实习经历,而重视实践技能的美国社会,70%的新员工是从实习生中选拔的。

也就是说,没有实习经验,中国学生很难拿到工作签。

有些家长看到自己花了大把银子送出去的孩子,不仅没能留在国外,还找不到实习,更别说工作经历,回来后只能找到薪水不高的工作,都感到懊悔。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广东省侨联 美南新闻 英中时报 澳门日报 大公报 香港文汇报 香港商报 加中时报 国际日报 波特兰新闻报 澳门讯报 新导报 莫斯科华人报 圣路易新闻 美国侨报 西华报 圣路易时报 联合早报 澳大利亚大华时代 华夏时报 澳华财经网 欧洲时报 环球网 希中网 泰国泰亚新闻网 迪拜新闻网 蓝海蛙中学留学网 东亚日报 日本新华侨报 国语日报 天下华人网 华商报 世界杰出华商协会 FOREXCT中国 澳华中文网 全球商会网 华商网 南非华人网 中澳教育交流协会 澳大利亚华人社区 华媒联播 FT中文网 加拿大华人网 BQ澳洲 洛杉矶华人资讯网 法国华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