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财视澳洲 >> 侨务动态 >> 浏览文章

改革开放40年,天翻地覆的鄂尔多斯

改革开放40年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4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40年,更是鄂尔多斯波澜壮阔、激情澎湃、脚踏实地、日新月异的40年。沐浴着改革的春风,鄂尔多斯抓住发展机遇,创造了许多全区第一,第一个施行以土地承包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改革;第一个借助引进大型国企神华集团发展能源产业;第一个实施煤电能源转换战略项目……今天的鄂尔多斯化茧成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多元、由贫困到小康的成长蜕变。经济总量成就瞩目,实现了由总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巨大转变。

 

总量扩张质量提升。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为3.4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00美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全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张,质量持续提升。 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79.81亿元,增长211倍,年均增速达到14.7%,比全国、全区分别快5.2和3.0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720美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356.8亿元,增长1891倍,占全区比重由2.8%提升至20.9%,年均增长21.3%,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5.5%提高到2017年的10%,优于大部分资源型地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地级市的排序是55位,公共财政收入排名46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列25位和48位,鄂尔多斯已由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跃居为响誉西北的现代化工业名城。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45∶28∶27,基本上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牧业经济,工业十分薄弱,商品短缺,市场萧条。改革开放以来,农牧业完成了自然经济向现代农牧业商品经济的过渡,工业的地位持续加强,三次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1993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1.9﹕38.2﹕29.9,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了由农牧业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到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为3.1:52.8:44.1,逐步形成“一产稳中求进、二产转型升级、三产做大做优”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工业经济蓬勃发展,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发展的重大转变


 

多元经济协调发展。1978年,鄂尔多斯的工业总量微乎其微,工业企业少之又少。2017年,全市工业企业超过300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87户,实现总产值3994亿元,增长了3192倍。作为地方经济支柱的煤炭行业经过40年,特别是“黄金十年”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占工业比重由1978年的24.1%上升到2011年的64.6%,达到顶峰;随着十八大以来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入,2017年煤炭行业占比回归到47%,非煤占比首次过半,达到53%。(2011、2017年为占规上工业比重)如今,年原煤产量稳定在6亿吨,天然气近300亿立方米,拥有电力装机2136万千瓦,煤化工产能1533万吨,形成了煤炭、电力、化工、天然气、炼焦、纺织等十大工业支柱行业,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现代煤化工、汽车制造、电子产品、新能源发电、生物医药等也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初步实现了一元向多元发展。 
竞争力显著增强。1978年,鄂尔多斯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只有几家简陋落后的小工厂。到2017年,全市共建成煤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循环经济、高新技术、轻纺等工业园区17个,其中国家级1个,自治区级7个,入园企业681家,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759.4亿元。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起支柱作用的民营企业。鄂尔多斯投资控股集团、伊泰集团有限公司、蒙泰煤电集团三家企业入围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伊泰集团、伊东资源集团、满世投资集团、蒙泰煤电、汇能煤电集团等5家企业进入中国煤炭企业50强。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1978年,全市基础设施极其薄弱,被人们戏称“一条马路两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自来水厂水不流,公园里边两只猴”,生产和生活均受到较大影响。40年来全市在交通运输方面累计完成投资2495.7亿元,特别后十年,是前30年的5.6倍。2017年全市公路里程达23509公里,高等级公路通达所有旗区;铁路通车里程达2201.6公里;鄂尔多斯机场共16家航空公司参与运营,共有航线53条,立体化交通体系全面建成。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综合保税区正式获批设立,鄂尔多斯机场升级为国际机场,航空口岸正式对外开放,鄂尔多斯正逐步成为西北地区航空枢纽。


城市建设成就斐然。1978年,全盟城镇人口仅有10.7万人,城镇化率仅为10.5%。随着撤盟设市和城镇化的推进, 2017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6.87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74.05%。“一市三区”中心城区面积163平方公里,人口近70万人,率先在公共交通、电力保障等方面实现一体化运营。各旗府所在地和重点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逐步完善,农村牧区面貌焕然一新,获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地区。
 

生态建设成绩斐然,实现了由资源经济向绿色经济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资源经济绿色发展。鄂尔多斯市是以煤起家,靠煤成名,被誉为“中国煤都”,煤炭、煤电及下游产品源源不断的输向全国各地。进入新世纪,全市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2017年,全市煤矿的机械化综采率达95%,洗选率90%以上,回采率80%以上,煤电、焦化、甲醇、乙二醇、煤制油、煤制气等产业链不断延伸,鄂尔多斯煤炭实现了从原料到材料、从资源到绿色的转身,成为了全国清洁能源输出和国家级现代煤化工基地。自2005年开始鄂尔多斯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42.3%,年均下降3.2%,逐步踏上了资源城市向绿色城市发展之路。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鄂尔多斯市曾经是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双重危害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历届党委、政府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重视生态建设,积极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2017年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4.93%提高到26.72%,草原覆盖率达到51.8%。规模盛大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胜利召开,这是对我市生态治理的极大肯定。 百姓收入不断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人民生活欣欣向荣。1978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为279元和194元,鄂尔多斯居民的生活长期维持在温饱的消费水平线上。进入21世纪,全市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期,城乡居民家庭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逐步由“温饱”向“小康”过渡。2017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559元和16729元,是1978年的156倍和86倍,年均增长13.8%和12.1%;城乡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26963元和15256元。


社会保障扎实推进。1994年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后,全市稳步推进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为重点的配套改革,新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初步建立。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社会和谐程度也不断提高。到2017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0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51.63万人;参加城乡医疗保险116.2万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66元和439元。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整体保障水平进入全区前列。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由发展滞后向全面协调的突破性转变

 

科教事业蓬勃发展。1978年,科技教育事业基础薄弱,水平低下。经过40年的发展,科技成果日渐丰硕。2017年,全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5项,全年提交专利申请1524件,其中,授权专利868件。全市经国家、自治区认定的各类研发机构累计达到101家,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全国技术创新示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进步。2007年先后创办了鄂尔多斯职业学院、鄂尔多斯生态职业学院和应用技术学院,高等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2017年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4所,普通中专和职业高中13所,普通中学203所,幼儿园328所,拥有在校学生34.3万人,是1978年1.5倍。


文卫事业全面进步。1978年,文卫事业发展缓慢,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改革开放后,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目前全市已成功举办30项国内重要体育赛事;《森吉德玛》、《库布其》等57部优秀文艺作品中获国家和自治区奖项;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208个社区全民健身点免费向公众开放,已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试范区。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重大进展。2017年全市地方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达34亿元,占财政支出的11%。拥有卫生机构1737所、卫生技术人员14599人、床位数11404张,分别是1978年的7.1倍、5.6倍和4.5倍。市—旗—乡—村四级卫生服务网络日趋完善,1400余家两定医疗机构建立医保统一结算通道,拓宽了群众就医渠道。
 


 

40年春风化雨,40年砥砺奋进,40年众志成城。而今,朴实无华的鄂尔多斯人民愈加珍视辛勤汗水换来的硕果累累,坚守初心,以新理念为引领,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上,深化改革,创新发展,逐梦新时代。

 

(资料来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侨联)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广东省侨联 美南新闻 英中时报 澳门日报 大公报 香港文汇报 香港商报 加中时报 国际日报 波特兰新闻报 澳门讯报 新导报 莫斯科华人报 圣路易新闻 美国侨报 西华报 圣路易时报 联合早报 澳大利亚大华时代 华夏时报 澳华财经网 欧洲时报 环球网 希中网 泰国泰亚新闻网 迪拜新闻网 蓝海蛙中学留学网 东亚日报 日本新华侨报 国语日报 天下华人网 华商报 世界杰出华商协会 FOREXCT中国 澳华中文网 全球商会网 华商网 南非华人网 中澳教育交流协会 澳大利亚华人社区 华媒联播 FT中文网 加拿大华人网 BQ澳洲 洛杉矶华人资讯网 法国华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