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财视澳洲 >> 新闻资讯 >> 财经头条 >> 浏览文章

别总盯着人口老龄化!这才是当前楼市最大的利空!

谈到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人们下意识想起的都是:“人口老龄化”。

其实,还有一个词同等重要,可惜却很少引发人们关注,它叫做——“人口中龄化”。

一波人正迈向老年,一波人正迈向中年

下面是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图”——

把图放倒,是不是就成了一匹骆驼?

骆驼有两个驼峰,一个驼峰,是50岁左右的那波人;另一个驼峰,是30岁左右的那波人。

50岁左右那波人,确实再过10年左右,就将步入老龄阶段。所以,也就有了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种种忧思。

而30岁左右那波人,是即将从“青年人”,变成“中年人”,青年和中年有多大差别?不都处在劳动年龄阶段。所以,人们对后一变动,却并没有给予多大重视。

可是,如果让我们看一看:20年前中国发生了什么,欧美国家最近数十年,经济趋势又是如何演变的,再细想其中的内在经济运行原理,最后你会发现:

一旦青年人大批量地变身中年人,这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面貌的影响,绝对不可小觑!

20年前发生了什么?细思极恐

下图是中国出生人口的年际分布。

细看此图——

第一波婴儿潮,发生在60年代后期;第二波婴儿潮,发生在80年代后期。也就是上文说的,今天50岁左右,和今天30岁左右的,那两波人。

两波婴儿潮之间,时间上恰好相隔20年。这是因为:65后婴儿潮的那波人,到80年代末,就纷纷满二十、结婚了,然后,就生下了85后婴儿潮的这波人。

关键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涨落周期,恰好也是20年一个轮回!

★第一轮通胀(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

在80年代,通胀率逐渐攀高,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达到通胀的顶点,CPI增速最快时,甚至冲上了24%的极高位。

★第一轮通缩(90年代末-00年代初):

进入90年代后期,通胀率又急转直下,甚至出现了通货紧缩。许多在通胀高峰期做了大量投资的,后来由于消费低迷,纷纷杀价甩卖,以至于普遍亏损、甚至破产。

★第二轮通胀(00年代中期-10年代中期):

到00年代中期,通胀率又重新高涨,于是就有了持续至今天(10年代末)的,这轮资产大繁荣周期。

★第二轮通缩(10年代末?-20年代初?):

如果顺着前面的轨迹,往后延推,是否预示着:未来十年,会像90年代末一样,重回通货紧缩?

这样一来,本轮以房地产为代表的,持续十多年的资产价格泡沫,岂不是已经在悬崖边上了?

细思极恐!

“奔二”驱动通胀,“奔三”驱动通缩

人口周期,经济周期,两者之间仅仅是因为巧合,才撞到了一起?还是另有其内在联系?

我们细细想想其中机理——

通胀和通缩,看起来既有需求驱动型——需求旺盛,提高通胀率;需求萎靡,降低通胀率。也有货币驱动型——货币流量增加,提高通胀率;货币流量减少,降低通胀率。

但其实,这两个驱动原因,又可以归结到同一个原因——货币流量的增加、减少,本身就主要取决于需求的变迁。

当人们短期需求大增,需要挪用到未来的部分收入时, “负债”就出现了。比如,你现在25岁,开始被逼结婚买房了。可你当前这一年的收入,肯定是不够买房的。于是你得通过按揭,把未来好几十年的收入,一次挪用过来,在当前花掉。

而你通过负债扩大的消费,就成了人家增加的收入。当然,如果人家也通过负债扩大消费,那你的收入也一样增加。总之,货币循环了一轮之后,始终还在,银行被消费者贷走多少钱,就会从生产者那头,存回多少钱。所以,它始终会有充足的资金,可以拿来放贷。这整个过程中,即使央行没有加印一分钱钞票,货币的流通总量,也仍然会增加。说得“经济学”一点,就是“即使基础货币没有增加,但M2仍然会增加。”

关键就来了——像买房这样,集好几十年收入,才得进行一次的大宗消费,一生能有几次?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的平均买房年龄,是在27岁。一旦婴儿潮们普遍过了结婚年龄,开始集体“奔三”了,那整个社会的主流,自然就会由负债扩大消费,变成减少消费,以偿还此前的负债。

这样一来,“M2”就会重新减小,通胀,自然就又变回通缩了。

一句话概括:“奔二”驱动通胀,“奔三”驱动通缩。

欧美的历史,同样也被“人口年龄结构”长期驱动着

欧美诸国,也有一轮著名的“战后婴儿潮”。这波人,大致出生在50年代前后。

到70年代前后,这波人纷纷进入了工作期、结婚期,也是要买房、要买车了。于是住房、汽车、家电,以及上游的诸多工业原料品,纷纷供应紧张,整个社会的通胀率,一时高企。

但到80年代,随着这波人的先后“奔三”,总需求便逐渐回落。而此前,在高价的刺激下,纷纷扩大投资的机构和个人,则由于高买低卖,很多都陷入了亏损。

此后的好几十年,行走在30-60岁的漫长中年期的婴儿潮一代人,需求再也回不到集体“奔二”时的热度,且既需要偿还“奔二”时落下的负债,又需要储备粮草,应付将来的“老龄化”,所以储蓄倾向,始终高于负债倾向。因此,金融市场的利率,也就被逼着不断下行。

而这种长期的利率低迷,正是最近几十年,欧美一轮又一轮,反复出现金融市场泡沫的,最核心原因!

美国长期利率的历史走势

一个人口年龄结构的变迁,竟然就这样,把欧美半个世纪的经济史——70年代的滞涨;80年代的储贷危机;90年代至今的金融市场反复泡沫化,全给串联起来了。

人口年龄结构的强大驱动力,可见一斑。

危也?机也?

从投资的角度看,从通胀转入通缩,自然是“最危险时刻”。因为投资的本质,就是在当下买东西,在将来卖出。如果通胀转入通缩,就意味着你在买东西时,赶上了高价;在将来卖东西时,却会碰上低迷行情,这结局会如何,不言自明了。

从历史上看,确实每轮金融危机,也都发生在从通胀期,转入通缩期的时候。

美国历史上两次大规模的银行倒闭浪潮,都发生在大通胀期结束的阶段▲

不过从实体经济的角度看,事情也有另外一面——

一方面,资产泡沫过度膨胀,本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大家都跑去炒作资产泡沫,不愿意老老实实地经营实业了,可衣、食、住、行所需的种种商品和服务,仍然要从实业来啊。如果你银行卡上有一个亿,但吃不饱、穿不暖,因为压根就没有人生产吃的、穿的了,那么此时的你,究竟是贫穷还是富裕?挤掉泡沫,实业才有喘息之机。另一方面,“中年人”,确实是社会的宝贵财富。相比刚出社会的“愣头青”,“中年人”的知识、经验,都更加丰富;相比老一辈人,他们的创造力、精力,又更胜一筹。所以,如果中国有一大帮人,正在浩浩荡荡地步入中年期——这个生产力的巅峰时期,那中国的资产市场行情,确实是面临极大威胁;但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却恰恰相反,是将迎来一个极佳的机遇期。

所以,究竟危也?机也?

答案是——只要应对得当,尽量消减其负面影响,充分利用其有益一面,“危机”,同样也是兴利除弊、趁机换血的大好“契机”!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广东省侨联 美南新闻 英中时报 澳门日报 大公报 香港文汇报 香港商报 加中时报 国际日报 波特兰新闻报 澳门讯报 新导报 莫斯科华人报 圣路易新闻 美国侨报 西华报 圣路易时报 联合早报 澳大利亚大华时代 华夏时报 澳华财经网 欧洲时报 环球网 希中网 泰国泰亚新闻网 迪拜新闻网 蓝海蛙中学留学网 东亚日报 日本新华侨报 国语日报 天下华人网 华商报 世界杰出华商协会 FOREXCT中国 澳华中文网 全球商会网 华商网 南非华人网 中澳教育交流协会 澳大利亚华人社区 华媒联播 FT中文网 加拿大华人网 BQ澳洲 洛杉矶华人资讯网 法国华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