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财视澳洲 >> 项目推荐 >> 中国推荐 >> 浏览文章

《爱在胡杨》 爱•在家乡













       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张玉珍 杨玉山)6月28日电  第13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6月25日拉开序幕,作为文化节优秀展演节目 由“内蒙古德德玛艺术职业学院”创作编演的大型蒙古民族歌剧《爱在胡杨》6月28日在呼和浩特与广大观众见面,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主席布小林,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乌兰及有关领导观看了演出。
      《爱在胡杨》蒙古民族歌剧以发生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的真人、真实故事改编。主人公的原型一位曾在阿拉善盟领导岗位任职多年,决心提前退休和老伴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不顾儿女的反对,顶住童年挚友开公司赚大钱的诱惑,孤身扎到已是黄沙似海苍茫大漠的额济纳旗黑城区种植梭梭树,胡杨树。风餐露宿、日夜辛劳,拖着带病的身体和老伴相互依托相互鼓励一干就是十几年。刚刚见到荒漠绿野展新枝,一夜沙尘化乌有。忍着悲痛,带着惋惜,总结经验,爬起来在干。一个老共产党员以胡杨屹立不倒的意志和实际行动改变环境,治理沙漠。十几年种植了梭梭十几万株,改善了黑城附近的沙化状况,对保护了黑城遗址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带动了当地群众致富。赢得了人们的崇敬和支持。
       《爱在胡杨》蒙古民族歌剧是改革开放以后内蒙古第一个蒙古歌剧节目,是德德玛艺术职业学院全体克服资金等各种困难,坚持文艺服务人民,书写时代,弘扬主旋律的结晶。今年的世界环保日,国家林业部、内蒙古林业厅领导观看了《爱在胡杨》的试演,从唤起民众,爱护环境,绿色环保角度给予很高评价。
       《爱在胡杨》蒙古民族歌剧的总策划,总导演,艺术总监同样是从内蒙古阿拉善盟走出来的中国歌坛著名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老师。德德玛老师十多年前为中国的一项纪念活动在国外连续演出,不幸身体出现状况后渐渐退出演出舞台。但一生挚爱艺术的老文艺工作者深知文艺是人的学问,人的艺术,文艺工作是铸造灵魂、培育精神的思想工程。繁荣文艺,创造优秀作品,关键在培养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德德玛老师虽然不再登上舞台(演出),但却站在后台关注下一代的成长。在内蒙古创建了唯一的民办的综合性(舞蹈、声乐、器乐、现代音乐、影视表演、蒙古族传统艺术等)职业艺术院校——德德玛职业艺术学院。汇聚了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由教授、副教授,国家一级演员等进行多元化教学。建校14年向全国各地输送2000多名艺术人才。获得“呼和浩特市民办教育机构十强”、“内蒙古自治区民办教育示范学校”、“全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
       德德玛老师热爱艺术,热爱家乡。《爱在胡杨》大型蒙古族歌剧是在一位家乡老干部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治理荒沙和许许多多人为草原绿色无私奉献精神感召下,希冀以其毕生艺术生命贡献给内蒙古,贡献给家乡而创作出草原人时代颂歌。对德德玛老师来说是从声乐歌唱跨越到歌剧的创作导演的转变。这都倾注着她对艺术对家乡的炙热的爱。
       展演之前我们有幸观看了《爱在胡杨》的彩排,彩排现场间隙,我们想问德德玛老师一个问题,老师回答:等彩排完了吧。我们十分理解,此时的老师满脑子是舞台、灯光、道具和演员的走场,年近古稀的老师不容干扰她对剧情的思绪。坐在台下指导彩排的德德玛老师竟然发现台上跑动的演员有一人穿了半高高跟鞋,提出批评。体现了老师对艺术的一丝不苟,高度负责。彩排到中午12点半了还没有完,我们在台下暗暗的反射光里看到德德玛老师眼睛盯着舞台,手里把早已预料和准备好的午饭抓空送进嘴里。 这是一位老艺术家对事业的执着和忘我,对艺术的孜孜不倦,是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对家乡人民的热爱。

(图片摄影  冯雪英 张玉珍 杨玉山)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广东省侨联 美南新闻 英中时报 澳门日报 大公报 香港文汇报 香港商报 加中时报 国际日报 波特兰新闻报 澳门讯报 新导报 莫斯科华人报 圣路易新闻 美国侨报 西华报 圣路易时报 联合早报 澳大利亚大华时代 华夏时报 澳华财经网 欧洲时报 环球网 希中网 泰国泰亚新闻网 迪拜新闻网 蓝海蛙中学留学网 东亚日报 日本新华侨报 国语日报 天下华人网 华商报 世界杰出华商协会 FOREXCT中国 澳华中文网 全球商会网 华商网 南非华人网 中澳教育交流协会 澳大利亚华人社区 华媒联播 FT中文网 加拿大华人网 BQ澳洲 洛杉矶华人资讯网 法国华人网